“自‘5G救护车’投入运行已超过一个月,其中一位被重型货车撞击的伤者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他或许正是得益于‘5G救护车’才得以挽救生命。”急救医生王佳豪在乘坐返回站点的救护车时,一边擦拭着额头上的汗水,一边对记者如此说道。
8月17日,清晨时分,记者与市民志愿者一同搭乘了这辆配备5G技术的救护车,跟随急救团队进行了一次急救服务实践,亲身感受到了科技力量在紧急救援中的重要作用。
5G信号保障数据传输和音视频
7时55分,电话铃声划破了宁静,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紧急求助。王佳豪与两位急救人员迅速响应,10分钟内便抵达了老人的住所。老人表示,自己已经连续一周感到四肢无力,王佳豪根据初步诊断,怀疑老人可能患有脑梗塞。
王佳豪如常操作,将氧饱和度指套固定于患者手指,并在其手腕与脚腕部位粘贴多枚电极片。急救转运监护仪的屏幕上,患者的生命体征数据显示出相对稳定的状态。表面上看,一切似乎如故,然而其中却蕴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5G救护车”搭载了移动环境中的5G网络信号源,借助5G网络信号源和院前急救数据交互平台,能够将急救转运监护仪所采集的病人生命体征数据,实时传输至目的地的医院。
在前往医院的途中,王佳豪细心观察着老人的状况,同时操作手机录入电子病历。在紧急情况下,急救人员能够借助5G技术,与市急救中心的专家或目标医院的专科医师进行无障碍的音视频沟通。在“5G救护车”里,急救人员已经不再依赖那些笨重的对讲机和纸质病历,而是仅需一部手机,便可以完成所有工作。
救护车抵达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早已掌握患者的病情,与急救人员只需进行简短的交接。“请把您的医保卡递给我,我来帮您刷卡结算。”王佳豪对老人的家属说道。随后,他取出了医保卡,将其插入救护车内的结算设备,几秒钟后便完成了医保费用的支付,无需患者再前往医保局进行报销。老人家属对此表示:“这真是个挺方便的办法。”
王佳豪将医保卡插入救护车厢内的结算机 侍佳妮摄
从单兵作战到“组团式急救”
近期,120调度中心接到一起交通事故的通报,其中一名男性不幸被重型货车撞击。王佳豪及其同伴迅速响应,立刻赶往事故现场。现场情况危急,伤者遭受了严重的多部位损伤,血迹斑斑,惨不忍睹。王佳豪立即对伤者进行了紧急救治,对骨折部位进行了固定,然而伤者的生命体征仍然十分不稳定。面对这样的困境,他们犹豫着,是继续留守还是撤离?120的工作就是在与死神竞速,但有时,急于求成反而可能事与愿违——对于遭受创伤的患者来说,匆忙的移动可能会引发额外的伤害。
急救医师与家庭医生在处理疾病与伤害方面拥有众多相似之处,均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然而各自专长各异。在遇到复杂病例时,专科医师往往更具优势。王佳豪在冷静分析后,决定将伤者迅速转送至第十人民医院,并利用车内5G信号,通过视频连线该院骨科的专家。他严肃地叮嘱道:“切勿随意移动伤者!”专家通过视频连线及传输回的数据分析,对伤者可能患有骨盆骨折表示怀疑,随即指示现场急救人员需谨慎地将伤者移至铲式担架上,送往医院。此外,专家特别强调,在伤者抵达医院后,务必避免按照常规操作,将伤者从救护车的担架上直接抬至急诊室的病床上,而应将伤者连同铲式担架一同轻柔地放置在病床上。
影像学检查结果表明,该患者确实患有骨盆骨折。骨盆骨折属于严重创伤,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幸运的是,由于患者接受了恰当的院前救治和及时的治疗,现已顺利康复出院,预后情况良好。王佳豪不禁感慨道:“他年仅37岁,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年幼的孩子,若我们未能挽救他的生命,真不敢想象这对他的家庭将造成怎样的打击。”
在抗疫一线,急救医生常常孤军奋战,面临缺乏完善检查设备的困境,心理负担同样沉重。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主任张志锋指出,“5G救护车”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状况。作为上海智慧急救体系的一部分,“5G救护车”实现了科学高效的团队急救模式,使得120急救服务更加迅速、有力,同时也更加温馨。
Copyright © 2002-2025 黑料网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EyouCms 备案号:湘ICP备45421778号